一、针对几个经典的真题进行解析
1、2010年史论名词解释
王韬:1857 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 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2011年史论中的名词解释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3、史论简答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舆论是指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
(1)舆论的特征主要有:
①舆论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②舆论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具有群体性。
③社会成员的复杂性又使舆论具有多样性。
(2)舆论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正确舆论还是错误舆论,都有一个形成、持续和消退的过程。这一过程大约分三个阶段:一是获知事态议论纷纷的阶段,二是各种意见交流交锋的过程,三是促成事物转化,特定舆论消退的阶段。
4、试述传收关系是如何实现的。
(1)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是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受众借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获得信息,以此认识世界、适应世界。而新闻媒介,因能满足受众获得信息需要,因能有益于社会与公众,因能受到受众的信赖、支持而获得生命与源泉,得以生存和发展。传播与接受构成这种流动的整体,应当说是新闻传播得以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新闻传播是整个社会生活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人际传播中极其重要的渠道,为此,新闻传播同样要遵循人际传播的一般规律,高度重视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众的关系,研究新闻报道和受众的关系,进而通过改进新闻报道来吸引、争取受众。
(2)新闻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次传播过程的完成,当以从新闻信息源经过传播者到达接受者的传通为标志;传而不通是无效的传播。1948年,美国传播学学者哈德鲁·拉斯威尔提出著名的五个W传播模式中,其中的第一个W是Who,指传播者与“把关人”,在传播的活动中,传播者和“把关人”在挑选、过滤和放大传播内容过程中,固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传”要有效,要能“通”,还必须顺利通过后面的三个W,Whichchannel 、Whom、 What,What effect,即渠道、受众和效果。
(3)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①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一种信息源。没有公众,新闻传播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受众的积极参与为新闻传播提供富的新闻素材。新闻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而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的潜在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资源作用。
②受众又是新闻信息实现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对象和目的。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情况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实现和实际效果的实现过程。
③新闻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新闻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内容,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而现代新闻传播是双向的,新闻受众接受信息后必然会对其产生相应的反应: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支持,或抵制。这些反馈的意见对新闻信息的再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总结一下答题技巧如下:
名词解释点到为止(百字为宜),简答适当叙述,论述尽量深入拓展(应在四百字以上)。但不管多长的答案,都不能是一团乱麻,而要善于归纳出1、2、3……让阅卷老师感觉自己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因此回答大题之前一定要用几分钟充分思考,在脑海里构建起一个框架,然后再下笔。
基本的概念(如新闻价值、新闻舆论之类)还是要力求准确,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但不要偏离基本的概念和主流的观点。比较好的方式是要将理论结合实际,在阐述一个理论问题时善于用生活中碰到的例子来分析,这样比较符合民族大学的思维方式。对一个问题善于从正反两面或多个角度探讨。
多关注广播、电视、报纸即网络媒体中的重要新闻节目、新闻报道,对它们的选题、内容、形式、风格、社会影响、主要优点与不足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多练笔,就各种新闻事件、社会话题、文化现象等写一些分析、评论类短文章,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总之要从多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考研思维习惯”和“考研话语风格”。
相关资料
|